共搜索到72条信息,每页显示10条信息,共8页。用时:0小时0分0秒218毫秒
的主要手段和依据.因观测技术的局限性和矿区地形条件的复杂性,使得观测工作在观测精度,观测效率,人力投入,经济成本及数据处理等方面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为实现复杂地形或大区域条件下矿区地表移动的高效,高精度观测,阐述了目前矿区常用的精密水准测量,导线测量,GNSS测量技术,InSAR测量技术,无人机遥感测量技术,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在观测精度,作业效率,数据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针对传感器空间位置特征,数据采集特征以及数据的可融合性,提出了传统高精度测量与现代高效快速大范围测量相结合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建立了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结果展示为一体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提出了数据采集以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数据处理以高质量,快速,结果展示以直观,全面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准则.采用InSAR,GNSS,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神东上湾矿进行了监测,较好地分析了地表下沉分布特征,协同监测结果表明,在开采......
某露天矿南帮滑体西部边界形态测定张飞1,杨天鸿1,王植1,肖平21.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2. 抚顺矿业集团西露天矿摘 要:针对某露天矿南帮边坡在蠕动变形过程中显现出的滑体形态,在滑体东部和南部边界形态已知的情况下,采用现场测量,INSAR卫星监测确定了西部边界的地表形态;运用微震监测技术,确定出了西部边界地下滑移面,结合地表形态,得到滑体西部边界空间形态;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了矿山主要研究区域的地质层位三维模型以及南帮滑体底部滑动面.西部边界与底部滑动面形态的确定为后续南帮边坡主滑体形态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此次协同监测方案对具有类似滑坡体潜在危险的矿山边坡监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高陡边坡;微震监测;协同监测;三维建模;滑体边界;......
多源SAR影像监测矿区建筑物三维位移场祝传广1,张继贤2,邓喀中1,张永红2,范洪冬1,李培现31. 中国矿业大学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2.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摘 要: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差分InSAR)技术仅能获取雷达视线向(LoS)一维形变信息.通过分析LoS向形变的三维空间合成模型,研究了融合多源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求解建筑物三维形变的模型与算法.该算法利用具有不同空间几何的SAR影像获取目标在不同LoS向的形变信息,联合求解目标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三维算法反演的垂直向位移(即下沉)与水准数据相互吻合,均方根误差为士10 mm;东西向水平位移场符合开采沉陷规律.由于卫星采用极轨飞行,使得三维算法对南北向位移不敏感,反演精度......
特点,研究多种优化的变化检测算法,构建了集多种算法于一体的自动变化检测软件,解决了管道沿线施工变化情况和工程车辆的自动检测.另外,该技术还可用于对高后果区内建筑物的变化进行定期统计更新.同时,本文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采用InSAR方法分析了管道沿线的地质形变,并辅以卫星光学影像,气象,地基传感器,水文,地质等多源数据,建立基于卫星遥感的空天地一体化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和技术识别方法,实现地质灾害的天地一体化综合识别与预警.关键词:外力破坏;高后果区管理;地质风险;变化检测;InSAR;人工智能;......
基于SBAS技术的概率积分法矿区沉降量提取模型刘沂轩1,2,耿智海3,杨俊凯3,4,杜珍应1,曹久立11.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2.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3.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摘 要:基于矿区开采沉陷具有沉降速度快,量值大的特点,针对使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难以正确获取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下沉的全盆地信息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小基线集(SBAS)技术的概率积分法(PIM)获取矿区沉降量的方法.试验以陕西某矿52304工作面为例,首先采用SBAS技术得到下沉盆地边界,然后结合少量SBAS获取的边界点和RTK监测点(沉降量≥300mm)反演概率积分法参数及下沉盆地,最后将反演的盆地中心与SBAS获取的边界融合,完成了地表沉降......
乌达煤田自燃煤炭损失量的估算方法徐友友1,2,郭广礼1,2,李怀展1,21. 中国矿业大学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2. 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摘 要:为了更加快捷,方便地估计因煤田自燃而造成的煤炭损失量,以乌达煤田自燃火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煤田火区地表沉陷与煤炭种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利用InSAR监测区域范围内的变形的方法,并通过SAR数据的相位信息获取地表沉陷数据,构建煤田自燃变形区域的DEM影像图,利用DEM反演出因煤田自燃而产生的地表沉陷三维立体模型,计算沉陷盆地的体积,同时考虑到煤炭种类以及因煤炭种类成分不同而产生的地表沉陷系数,推导计算煤炭有效损失量的理论公式,并根据煤炭自燃的种类结合等价采高理论提供了一种验证该方法可行性的理论.结果表明,估算煤炭有效损失量时......
藏东南艰险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思路与方法论述陈龙1,2,王军朝1,2,李元灵1,2,张佳佳1,2,高波1,2,张钊荣1,21.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2.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摘 要:地质灾害调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多轮发展,目前演变为以孕灾背景调查和隐患点识别的灾害地质调查."藏东南重要城镇和交通干线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工作区位于西藏东南部,有工作程度落后,地质环境脆弱和工作条件恶劣等特点.项目主要从详实基础地质数据,地质灾害规律和孕灾背景调查评价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识别等3个方面重点进行灾害地质调查工作.为了在藏东南特殊的环境中实现这些调查要求,应用了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InSAR,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测遥感系统和简易观测等技术方法.并且总结了各类调查技术方法的适用性.通过总......
基于SBAS-InSAR的矿区村庄地面沉降监测与分析徐郡,胡晋山,康建荣,华怡颖,陈丹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摘 要:矿区地下开采会造成周边地区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引发安全隐患,InSAR技术是地面沉降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31景Sentinel-1A影像,利用SBAS-In SAR技术,去除了地...SBAS监测值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SBAS监测值与实测数据之间的误差均在20 mm以下,大部分监测点之间的误差均小于10 mm.上述研究进一步表明:采用SBAS-InSAR技术进行由矿区地下开采活动造成的地表沉降监测是可靠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关键词:开采沉陷;SBAS-InSAR技术;地面沉降;时序分析;......
)/114m(南塔)的钻孔灌注桩组成,桩径比仅2.29,群桩沉降问题非常突出.已有研究表明,常规的地面变形观测方法及精密传感器监测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将新兴的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ermanent Scatters InSAR,简称PSI)技术应用于苏通大桥地基基础沉降监测.结合大桥自身的PS特性和桥位区重点监测部位的CR,利用该地区2003年2007年(主体工程施工期间)间获取的12景ENVISAT卫星SLC数据和外部的SRTMDEM进行"二通"模式D-InSAR,从而得到施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雷达视线向形变图,转换后得到地面竖向变形分量,客观,全面地反映了苏通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基础的沉降.将差分干涉测量的沉降结果与多种高精度传感器监测结果对比,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PSI技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大型桥梁地基基础沉降监测技术,可获得可靠的,具有mm级精度的观测结果.随着监测区SAR......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矿区地表倾斜值提取方法研究何荣,陆广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摘 要:地表变形监测是煤矿安全生产,矿区建筑物维护的重要技术保障,为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信息.为适应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摄影测量等现代测绘技术发展,完善面状测绘技术应用于煤矿区地表监测时的损害程度判断指标体系,弥补传统测绘基于点状测绘求取地表倾斜值方法的缺陷,以大柳塔矿某工作面地表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为基础,采用S-G滤波对点云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建立沉陷区三维数字高程模型,利用局部表面拟合的方法求取特征点法向量,计算地表变形前后各特征点法向量变化量,并与特征点真实倾斜角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基于点云数据的地表倾斜值提取方法.研究表明:S-G滤波能有效剔除非地面噪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