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13条信息,每页显示10条信息,共12页。用时:0小时0分0秒773毫秒
环试验所产生的应力(35 MPa);Al-0.6Fe-0.15Cu铝合金接续金具,基体中Al3Fe相粒子可极大地阻碍位错的运动,增加蠕变变形抗力,提高材料应对热循环特别是短路时所产生的高温大应力下蠕变变形的能力. 关键词:Al-Fe合金;热循环;连接性能;蠕变;微观组织 文章编号:1004-0609(2019)-03-0484-07 中图分类号...性累加变形,晶粒尺寸降至1 μm以下,同时力学性能受连续再结晶,动态回复和静态回复的综合作用而出现下降趋势.杨荣凯等[11]研究表明,铸造工艺及挤压条件对Al-Fe系合金的微观组织及抗蠕变性能影响较大,热顶半连续铸造工艺和Cu元素的微合金化可细化铸态晶粒并提高抗蠕变性能.郭磊等[12]研究发现,较高挤压比时位错密度,固溶原子及Al3Fe相形貌会对AA8030铝合金的电性能产生综合影响.输电线路采用......
下的临界应变 Table 1 Critical strain under different deformation conditions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临界应变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或温度的降低而增加,表现出正的应变速率敏感性和负的温度敏感性.这是由于在相同变形温度下,应变速率越大,变形时间越短,塑性变形时异号位错来不及相互抵消,导致变形时位错密度越来越高,加工硬化倾向明显,发生...界应变随着Z参数的增大而增加.这是因为在材料变形至临界应变时,加工硬化和回复导致位错亚结构的形成,并由缠结位错构成了亚结构边界,而不是清晰的二维网格结构.这些高能态缠结亚晶界能够使局部区域获得足够的储存能,从而导致亚晶界取向差继续增加,直至形成大角度晶界,形成新的动态再结晶.因此,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和变形温度的降低,临界应变的增长扩大了移动亚晶界两侧的储能差,能够确保在移动边界处的位错密度破坏初始......
论 3.1 轧制对Cu-Cr-Zr合金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 Cu-Cr-Zr合金在轧制时,由于严重的冷塑性变形导致晶体内部产生大量位错并且在轧制变形程度增大时位错不断增殖,这些位错会在晶界处塞积阻碍滑移的进行.一般地,金属塑性变形抗力的增量△σ与位错密度ρ存在如下关系[17]:  ...Cu-1.0Cr-0.1Zr合金轧制时,合金的抗拉强度和硬度显著增加,这是由于轧制过程中晶体内部的位错密度不断增加.而且位错运动时的相互交割导致了位错塞积群,割阶,缠结的形成,阻碍位错的进一步运动,使材料的变形抗力增加,从而提高了其强度和硬度.在室温轧制过程中产生的缺陷也有利于析出相的形核和长大,这些析出相也阻碍了位错的运动.Cu-1.0Cr-0.1Zr合金轧制的组织中析出相的体积分数随着轧制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
(a)可以清楚看到,未变形时,θ″相均匀地分布在基体中,厚度为2~3 nm,长度为15~20 nm左右.变形1道次(ε=0.4)(见图5(b)),θ″析出相不再有未变形态的有序分布,析出相数量比未变形时也明显减少,并且在析出相周围聚集大量的位错.从图3可以看到,此时,含θ″相态试样硬度急剧升高,这是因为变形引入高密度位错产生了形变强化所致.变形4道次(ε=1.6)时(见图5(c)),出现明显的带状变形剪切带,可以看到类似竹节状的亚晶,在其内部及其周围没有位错存在,同时也看不到析出相,说明析出相开始大幅度溶解.由于析出强化的作用大幅度降低,导致硬度开始下降(见图3).变形8道次(ε=3.2)后(见图5(d)),带状变形带消失,已观察不到析出相,但又出现大量位错胞缠结,部分位错胞逐渐转化为亚晶,使晶粒细化,所以硬度开始上升(见图3).含θ″相试样在MAC变形12道次(ε=4.8)后......
金铸锭的共晶组织中不产生"原位"排列的复合组织.为了改善这种共晶形貌, 在合金中添加Ti和Ni可以改变二元系的球状形貌.电弧熔炼Nb-Al合金时,加入2% Ti(摩尔分数)后, 合金铸锭的共晶形貌不变, 只改变NbAl3的枝晶形貌, 所产生的枝晶是很细小的鱼骨形组织, 而枝晶间组织形貌呈球形;当加入2%Ni(摩尔分数)时, 产生的枝晶形貌呈细小棒状.KAMATA等[9]采用高频感应凝壳炉熔炼Nb...A15和σ相的组织状态.室温时上述3种合金均为沿晶断裂,由于位错滑移和攀移导致高温破坏.JIAO等[32]在Nb-15Al-20V合金中观察到的拉伸和压缩变形行为完全不同,在拉伸时合金非常脆,而在压缩时则表现出很好的延展性.两者的不同可以用变形破坏后的位错结构来解释.在拉伸时位错的伯格斯矢量() 沿{110}晶面滑移,位错具有很低的移动性,堆积位错队列随处可见;而在压缩时滑移面为{112},位错具有......
铍材中BeO杂质分布状态和颗粒尺寸对金属铍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设计真空退火试验,进一步调控BeO杂质在铍基体中的分布,得出BeO杂质形态与分布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于BeO含量,BeO杂质的分布和形态对金属铍力学性能的影响更为关键;当BeO粒子弥散分布时,位于晶界上BeO粒子的尺寸及间距是决定金属铍材强度与塑性的关键因素,粗大的BeO粒子(粒径大于300 nm)是导致铍材塑性低的主...材制备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金属铍粉末热等静压工艺的成熟与完善,使铍由脆性材料跻身于实用结构材料之列,应用在核技术和空间技术领域[1-2].但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金属铍材时,由于铍氧化活性很高,极易在铍粉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BeO[3],在真空热压或热等静压固结铍粉的过程中,铍粉表层的BeO重新分布,大量BeO位于晶界,少量分布在晶内,难以去除和控制,成为铍材中的主要杂质,对铍材力学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d是晶粒尺寸,σ0和A是材料常数)可以定性地描述细晶强化机制.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增加的晶界使得位错的自由滑移程缩短,从而使得材料的强度升高.但是,随着晶粒尺寸进一步减小到某一临界尺寸以下,由晶格位错运动主导的形变机制会演变为晶界运动主导的形变机制,这时材料将发生软化现象[1].分子动力学理论计算表明,面心立方(FCC)金属的软化临界晶粒尺寸约为15~20 nm[2-3].这个临界值远小于常规极塑... 所示).图2所示实验结果发现,当作为特征尺度的孪晶片层厚度为15 nm时,材料强度达到一个极大值,进一步减小孪晶片层厚度时呈现软化现象,而应变硬化系数却单调增加,并超过粗晶纯铜的相应值.两种塑性变形机制-位错-孪晶界相互作用和孪晶片层中预存位错运动的相互竞争,导致极值强度的出现,而超高应变硬化效应则来源于纳米孪晶片层中的大量孪晶界可以吸纳高密度位错.纳米尺度的共格孪晶结构极大地影响着金属的强化和......
Mg和Zr同时加入后其屈服平台相对单独加入Zr和原始钢也有减弱.由于低碳钢中出现的屈服现象,是位错与溶质原子的交互作用在力学性能上的强烈反应,其明显程度决定于位错密度的高低,因贝氏体的亚结构是位错,晶体中的位错密度较高,强化作用较大,受力时位错之间的相互作用强烈,应变硬化的行为突出,所以含贝氏体较多的钢可能出现屈服阶段不明显的现象.由此可见,单独Mg加入钢屈服平台不明显的现象可能与组织中大量粒状贝氏...Mg,Zr及Mg-Zr处理工艺实验钢,采用SEM和OM等手段观察实验钢铸态和轧态组织,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系统测定.研究结果表明:Mg和Zr加入FH40船板钢中均减少铸态组织中珠光体体积分数,诱导针状铁素体组织的形核.同时Mg和Zr加入也细化钢轧态组织,且单独Mg加入的效果优于单独Zr和Mg-Zr复合加入的效果,当添加质量分数为0.072%Mg时,组织中铁素体晶粒度由基准钢的9.69 μm细化至......
位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等方法对15-5PH不锈钢时效后的组织转变,时效硬化行为及其在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时效温度较低(低于450 ℃) 时,析出的富Cu相与基体保持共格关系,其硬度和耐腐蚀性能都较高.当时效温度达到550 ℃时,富Cu相长大,出现了逆变奥氏体,且随时效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导致硬度下降,但耐蚀性能有所提高;当时效温度升高至620 ℃时,富Cu相呈短棒状,且失去与基体... Fig. 2 TEM images of 15-5PH stainless steel after aging tre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图2所示为不锈钢经不同温度时效4 h后的TEM像.由图2(a)可见,450 ℃时效后的组织呈典型的板条状,板条上具有高密度位错及少量未溶NbC颗粒,但并未观察到富Cu相的析出,可能是其与基本依旧保持共格关系[14......
; kinematic model; kinetic model 铰接式履带车通过铰接机构将多节车体串联在一起.在铰接机构的灵活作用下各个车体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实时地改变位姿,从而使得各条履带更好地与地面接触,有"全地形履带车"的美誉[1].铰接式履带车因其具有较大的载重能力,良好的通过性,较强的机动性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农业,林业等工程领域,为国防安全建设及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2-3...状态,则车辆沿着转向轨迹向右转向,此时,前,后车体相对于初始位置转过角度β;若铰接机构中的左转向液压缸处于缩短状态,右转向液压缸处于伸长状态,则车辆沿着转向轨迹向左转向,此时前后车体相对于初始位置转过角度β1(具体如图1所示),车辆在原地转向过程中受到的转向阻力主要由转向液压缸提供的驱动力矩来克服.图1中,O-xyz为全局坐标系,O1-x1y1z1为前车坐标系,O2-x2y2z2为后车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