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43条信息,每页显示10条信息,共5页。用时:0小时0分0秒97毫秒
在沉积岩地区,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分布规律具有成层性, 因此可以把地层近似看作是层状介质.但是通过地震勘探的大量生产实践发现, 在不少地区, 特别是沉积旋回比较明显的地区, 地下介质往往是由许多薄层组成的, 层与层之间波速变化不大, 能近似地认为波速是空间坐标的连续函数.此时的水平层状介质就过渡为连续介质了.此外, 在工程地震勘探中, 近地表的覆盖层和风化层其实也更多地表现为连续介质的情形.因此, 本节有必要专门针对连续介质中的地震波的传播规律进行讨论.......
不同尺度的非均匀体对地震波的影响可通过不同的传播态式或相应近似解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来进行讨论.一般情况下, 波在非均匀体中的传播态式可用下式来表示
1准均匀态散射
当E0.01时, 表明非均匀地质体的尺度太小, 非均匀体的存在不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 该介质可用某些有效参数做均匀介质处理.
由于kd正比于地震散射波的频率, 当非均匀地质体的尺度d一定时, 提高地震波的频率有助于探测较小的非均匀体.由此可见, 在散射波地震勘探中, 也需要采用高频高分辨率地震方法技术.
2Rayleigh散射(点散射)
当E1时, 散射能量与k4成正比, 该区的散射可引起视衰减.
3大角度散射
当E≈1(如0.1
地震波的时距关系是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 主要是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之间的几何关系(即地震波的时距关系)来解决地下地质构造的问题.不同种类的地震波, 如直达波, 反射波, 折射波等, 它们的时距曲线特点各不相同.每一类特定的时距曲线, 都与地震界面(反射界面或折射界面)的埋藏深度, 起伏形态等直接相关.下面简单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各类时距曲线的计算. ......
仪分组,每组应变仪同步.同步线要尽量短,尽量避免与电源线平行布线,将各组测量导线隔离开. 不管哪一种干扰,如果确定了干扰源,最好的抑制办法是将干扰源屏蔽,接地等. 8.3.2.2 爆破地震波参数测量 炸药在岩土等固体介质中爆炸时,一部分能量转换为地震波,经过介质而达到地表引起地震动,产生爆破地震效应.爆破地震波参数测量就是针对爆破震动参数的测量. A 爆破震动测试的主要内容 爆破震动测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爆破过程地震波的衰减规律,地质构造及地形条件对它的影响,地震波参数和爆破方式的关系;二是研究建(构)筑物对于爆破震动的响应特征,以及这一响应特性和爆破方式,建(构)筑物结构特点的关系. 在测量方法上两者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对振动的分析和对数据处理的要求方面则不完全相同.爆破震动测试的内容包括质点振动位移测试,质点振动速度或者加速度的测试,建筑物......
根据地震波入射到非均匀地质体产生的散射以及散射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散射, 可将地震散射波分为单散射和多次散射. 1单散射 单散射也称为一次散射, 它是地震波入射到散射体产生的散射.单散射忽略了不同散射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仅适合于散射体松散分布的情况.在该情况下, 每一个散射体都被当作一个处于均匀场中的独立散射体. 2多次散射 多次散射是由散射体产生的一次散射再次入射到其他散射体产生的散射, 即二次散射.二次散射再一次入射到其他散射体产生的散射, 称为三次散射, 依此类推, 将产生多次散射.在散射比较弱的情况下, 一般只考虑一次散射, 而忽略了多次散射, 这就是著名的Born近似.......
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来研究地质构造或地质体赋存状态的地球物理方法.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称为波的运动学特征; 二是波传播过程中其波形, 振幅, 频率, 相位等的变化, 称为波的动力学特征.前者是地震波对地质体的构造响应, 后者是地震波对地质体岩性特征的响应.我们把上述两种特征统称为地震波的波场特征.实际上, 地震勘探就是通过研究地震波的波场特征来进一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或地质体赋存状态的一门科学.......
在地震台安装的地震仪, 它能把地震波记录下来, 并根据记录的地震波可以确定地震的时间, 距离, 强度及深浅, 如图3-41所示. 在一些地震区在主震发生以前, 在主震区附近发生了一系列小震; 在一些地震区, 在主震区附近虽然没有发生小震, 但在地震前的一两年时间中, 在其周围地区发生过地震. ......
地震勘探是通过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利用地震勘探仪器在地面上记录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情况,然后通过对记录的处理,解释分析,来研究地质构造特征和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而寻找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的活动. 激发地震波使用的震源有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两类.利用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称为爆破激发. ......
炸药爆炸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以应力波形式向外传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逐渐衰减为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由爆源附近的应力波在岩土介质中传播衰减后的弹性波.在爆破近区(10~15)R0(R0为药包半径)传播的是冲击波;在爆破中区(15~400)R0传播的是应力波;在爆破远区传播的是地震波.研究表明:爆炸所释放的能量中,只有一小部分转化为地震波,其能量所占百分比因传播介质而异,但一般均不会超过其炸药总能量的10%. 地震波能引起介质质点的强烈振动,使爆区周围的建筑物损伤甚至倒塌,民用及工业构筑物出现裂缝,露天边坡滑动以及地下巷道冒落,形成严重的爆破危害.尤其是在房屋密集的闹市区进行爆破拆除时,对爆破地震危害的控制和预防尤为重要. ......
由于爆破震动的危害性,在工程施工中,常常要对爆区附近的各种建(构)筑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对于评价爆破地震作用于建(构)筑物的安全影响,具有实际意义.提出一个科学,全面,合理的安全判据一直是各国爆破研究者追求的目标. 图13-1 美国爆破振动安全标准图 早期的研究者,往往以单一强度参数(质点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最大值作为衡量建(构)筑物在爆破振动作用下是否安全的独立阈值判据,如D.E.Fogelson(1962),Longerfors(1958),A.T.Edwards等(1960),T.D.Northwood(1968)以及瑞典的安全判据标准. 随着爆破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者发现振动频率也是对建(构)筑物地震破坏起主导作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地震波是由多种频率的波组成的,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当的建(构)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