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智能体技术在公交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王向华1, 2,陈特放1, 3

(1. 中南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410013;

2. 湖南工学院 计算机信息与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

3. 中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410013)

摘 要:

gent)作为一个有意识的计算主体,具有个体的自治性和群体的社会性等特点,能处理不可预测的、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的问题,将智能体技术引入公交调度系统中以解决公共交通中的调度难题。首先,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的实际运行环境进行分析和抽象,设计出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概念模型;然后,应用Agent的建模思想对概念模型中相关实体进行抽象,建立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多Agent系统模型,并给出DispatchAgent,BusAgent和StopAgent的建模方法以及知识库的构建、推理和学习的流程;最后,使用JADE开发工具实现Agent系统。

关键词:

Agent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建模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7207(2013)08-3539-07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public transportation dispatch system based on agent

WANG Xianghua1, 2, CHEN Tefang1, 3

(1.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3, China;

2. Schoo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and Science,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ngyang 421002, China;

3.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3, China)

Abstract: As a conscious computing object, Agent has autonomy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that can deal with the problems in the unpredictable and dynam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a complex system. Therefore, the agent technology was used to solve the dispatching problem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operating environment of the urban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a concept model of the intelligent public transportation dispatch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then, by applying the modeling theory of the agent to abstract the related entities in the concept model, a multi-agent system model of the intelligent public transportation dispatch system including the DispatchAgent, BusAgent and StopAgent, and describ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nowledge base, reason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was established; At last, the system implementation was finished by JADE.

Key words: Agent; intelligent public transportation; dispatch system; modeling

公交调度实质上是一个多目标规划问题,要求满足乘客的行车成本越低越好、乘客满意度最高越好以及运营成本越低越好[1-2]。国内对其的研究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基于静态模型,对乘车成本和运营成本进行优化,确定发车时刻表等[3-5];第2阶段,由于上述模型不能反映客流分布的不均匀性,为了节省运营成本和改善服务质量,基于站点客流量预测,对发车频率和间隔进行动态调整等[6-8];第3阶段,公交优先政策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公交系统对出行者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此时,乘客满意度在调度中占的权重就越来越高。因此,除了动态发车调度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路网状况、司机驾驶偏好等随机因素的对公交运行的影响,此外,还需要对公交线路上运行中的公交车辆进行动态行车诱导控制,减少大串车、大间隔的发生,提高公交的准点率[9-10]。尽管人们对公交调度的理论研究很多,但由于实际运行中的公交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其运行环境多变,经常会受到各种随机不确定的因素的影响,某一次的最优调度并不一定适用于下一调度情况,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直到目前,我国的公交调度系统大多数还是采用“定点发车、两头卡点”的手工作业调度方式,经常导致“大间隔”和“大串车”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公交服务质量。为此,本文作者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提出一种基于Agent的解决方法。

1  Agent和多Agent系统

Agent自Minsky在1986年提出以来,在人工智能、分布计算、人机交互、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work,计算机支持协调工作)、虚拟现实、数据挖掘以及软件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人们从社会智能、知识处理、拟人性等角度给予了Agent 不同的定义[11-13],到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给出有关 Agent 的统一而确切的概念。尽管不同领域对Agent 理解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Agent 是一种计算实体(entity),它能够为了某个意图持续、自主地进行操作,具有学习能力并且与其他Agent 并存和相互作用。多个Agent通过相互协调合作而构成的生态系统叫多Agent系统(multi-Agent system),它可以解决由单个Agent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被认为是解决复杂系统的一种有效方式。图1所示为一个多Agent系统示意图。

图1  多Agent系统示意图

Fig. 1  Multi-Agent system diagram

从本文所探讨的角度来说,Agent 代表的是存在于公交调度环境中的真实或抽象的实体,每个 Agent都能够主动、自治地活动,各Agent 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公交运输服务。

2  公交调度系统的概念模型

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行情况极其调度流程进行调研,对主体进行抽象,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概念模型。

图2  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的概念模型

Fig. 2  Concept model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ation

整个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系统包括GPS导航监控系统、3G无线网络信息支撑平台、智能化的公交车辆系统、智能化的站台系统、交通指挥中心、智能化的公交调度中心等几个模块。

(1) GPS导航监控系统,由车载GPS终端和管理控制中心的GIS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组成。通过GIS系统能够实时监控运行中的公交车辆,能将车辆运行情况动态的显示在数字地图之中,并保存于数据库中。

(2) 3G无线网络,为公交调度系统各模块提供无线通信服务。

(3) 智能化的公交车辆系统,主要包括GPS定位终端、3G通信模块、车载摄像头、电子显示屏、自动报站设备、自动乘客计数器、IC读卡器和各类传感器。其主要实现如下功能如下:1) 实时传输GPS采集的位置信息给公交调度中心,以便调度中心的GIS系统就能动态地显示该车辆的运行状态,如位置、速度、方向、时间等;2) 采集行车状况,如车外道路是否拥堵及车内的乘客的拥挤程度;3) 提供自动报站服务和自动乘客计数计数服务;4) 车辆故障检测。车载计算机能将这些采集的数据,传送给公交调度中心作为智能调度的实时数据输入。

(4) 智能化的站台系统,主要包括电子站牌、站台摄像头、3G通信模块和其他传感器等。本模块主要负责站点客流量的数据采集和提供便民服务,如:站台摄像头主要用于采集公交站点的客流量、站点乘客拥挤度以及站点的路况信息;站台传感器用于测量气温、湿度、风向等数据,并将数据显示于电子站牌的显示屏上;电子站牌能够接受公交调度中心信息,显示下一趟公交车的预计到达时间和车厢拥挤度,为乘客提供公交转乘等查询服务。另外,电子站牌还能发布政府通知,交通信息、天气信息以及广告等便民服务。这些采集的数据将通过3G通信模块上传到公交调度中心作为智能调度的实时数据输入。

(5) 交通指挥中心,是政府的交通管理部门,通过无线传感网络、路口线圈以及摄像头采集的数据,实时发布路网交通流量信息,设置公交专用道,控制交通信号灯,对城区重点路段、公交客流量较大的主干道进行公交优先信号配置,减少公交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提高公交车辆的通行速度。

(6) 智能化的公交调度中心,能够根据季节、天气气候、每日高峰时段、节假日、路网信息、交通管制信息、站点客流量、车厢拥挤度等,对公交车辆进行动态调度和实时行车诱导。

智能化的公交调度系统是整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核心部分,没有智能化的公交调度系统的支持,各个模块将会是一个个信息孤岛,不能发挥智能公交系统的优势。

3  公交调度系统的建模与实现

城市公交系统是由公交车辆、公交站点和调度中心等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随机性影响因素多、分布式和开放性等特点,用传统的数学建模方式只能解决其发车的问题,使用集中式监控和诱导。

Agent是比对象更高一级的抽象,它是一个主动(Active)对象,有自己信念和意愿[14-15],多个Agent可以相互合作,组成一个社会,从而可以解决由单个Agent无法解决的问题。

面向Agent的建模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其建模流程如下:首先,识别系统中所有反映问题域和系统责任的Agent。定义Agent的结构与特征,包括内部状态(数据、变量)和行为规则(函数、方法等)。然后,确定组成多Agent系统的Agent群体所采用的体系结构,即Agent之间的通信与协调等问题。

Agent抽象的基本原则是:从系统的物理结构出发,围绕着系统的目标来对系统进行抽象。以系统的物理结构作为抽象的基本点,就意味着可根据物理世界的实际构成来划分Agent。根据这抽象原则,将上节的调度系统的中的实体抽象成为4个主要Agent,即BusAgent,StopAgent,DispatchAgent和InterfaceAgent。其中:Interface Agent用于和外界系统的数据传输和转换;BusAgent,StopAgent和DispatchAgent三者相互协调合作完成公交调度以及运营的整个流程。

为了满足车辆调度实时性的要求,对调度过程分解为发车调度和路上实时行车控制,分别由DispatchAgent和BusAgent各自负责相应的任务。建立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的用例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的用例模型

Fig. 3  Use case model of intelligent dispatch system

本系统中DispatchAgent处于主导地位,负责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制订与发车相关的调度操作,并在发车的同时将该车的BusAgent 注册到Multi-Agent系统中;StopAgent 负责站点客流量采集以及车辆到站时间预告;Bus Agent负责车辆满载率以及车辆在线路中的运行的交通信息等数据的采集,Bus Agent之间协同合作完成公交车辆行驶的动态控制。

3.1  StopAgent 的建模

由于StopAgent的功能比较简单,只需要实现采集该客流量、交通状况等信息和根据公交的运行情况,发布公交到站信息的功能,不需要特定知识和推理,因此,采用带状态的反应型Agent模型。其模型结构见图4。

其行为主要有2个:一个是定时驱动的,定时查询某线路将到达车辆的信息更新车辆到达时间,定时更新站点客流量信息;另外一个是事件驱动,当车辆到站上、下车服务完成后,更新自己站点客流量信息。

图4  StopAgent 的结构模型

Fig. 4  Structure model of StopAgent

3.2  DispatchAgent的建模

DispatchAgent 是整个公交调度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实现公交调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它的作用主要是从StopAgent和BusAgent得到实时的客流量和交通状态信息,进行发车控制,确定发车时间和发车间隔,注册新发车的BusAgent到系统中。

由于调度需要大量的计算,但实时性要求不是很强,因此,采用慎思型Agent模型(BDI Agent)。该类模型具有信念(belief,即情景模式)、愿望(desire,即任务目标)、意图(intention,即为实现愿望而想做的事情)和知识库的特点。针对公交调度的实际情况,设计DispatchAgent如图5所示。

图5  DispatchAgent 的结构模型

Fig. 5  Structure model of DispatchAgent

各部分的功能如下。

(1) 信念库用于情景模式的设定,如上班早高峰、平常时段、下班早高峰、下班高峰、低谷时段、节假日、站点客流量以及季节、气温等模式的定义。

(2) 愿望库即公交调度的任务目标,各情景模式下乘客期望的最少候车时间。这些数据可来源于问卷调查和行政指标;同时也反映公交运营公司经济效益的要求。

(3) 意图库即为各种调度方案,如对于A方案,每5 min发车1趟;对B方案,每3 min发车1趟。

知识库存储公交调度所需各种知识,包括2部分:一部分是成功案例,若当前的情景在成功案例里面有,则直接提取案例进行决策而不需重新推理,从而加快Agent的推理过程;一部分是推理规则即信念到意图的匹配规则。

本文采用产生式(production rule)规则来进行知识表示,其基本形式如下:

P→Q  或 IF P THEN Q

其中:P是产生式的前提或条件,用于指出该产生式是否是可用的条件;Q是一组结论或动作,用于指出该产生式的前提条件P被满足时,应该得出的结论或应该执行的操作。由于产生式具有自然性、模块性、有效性、清晰性的优点,目前产生式表示法已成为人工智能中应用最多的一种知识表示方法。

下面用成功案例是否存在来说明DispatchAgent的决策和自学习过程。DispatchAgent 的决策和自学习流程见图6。

图6  DispatchAgent 的决策和自学习流程

Fig. 6  Flow of decision and study of DispatchAgent

(1) 功案例存在情况:IF (春秋常日AND上班早高峰AND常温AND各站点客流量正常) THEN (选择A方案)。

(2) 功案例不存在情况:IF (春秋常日AND上班早高峰 AND 酷热AND某站点客流量超量) THEN (根据情景,计算发车间隔)。这个案例完成后,对效用进行评估,计算此次决策的乘客满意度和运营经济效益,并给该案例评估打分,若满足要求,则将该案例存入备选案例,当下次遇到同样的情景时,则在备选方案上优化。经多次优化之后,选择1个最优秀的方案存入成功案例库。这就是DispatchAgent的学习 过程。

3.3  BusAgent的建模

BusAgent 是根据实际公交线路中公交车辆的驾驶行为而抽象出来的智能实体,用于获取外界环境的信息,并且拥有自己的知识和决策判断能力,可根据周围的环境实时调整自己的驾驶行为。由于公交车辆在线运行,需要的计算能力要求不高但是实时性要求比较高,针对一些特定的事件需要进行快速反应,因此,BusAgent采用混合型Agent模型。该模型是在慎思型Agent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快速反应功能,各部分的功能见图7。

图7  BusAgent的结构模型

Fig. 7  Structure model of BusAgent

其中信念库用于公交车辆行驶模式的设定,如跟驰模型、超车模型以及让车模型等。

愿望库即本次行车的任务目标,发车时由DispatchAgent注册BusAgent时获得,本文主要指本车到达各站点的预定时间以及和前车的到站时间间隔,其中保证公交车辆到站时间的先后间隔是防止串车和大间隔的关键。

意图库即为各种行驶模式的具体行驶操作,例如:方案A要求加速;方案B要求减速。

反应器用于对一些紧急事件的处理,如车辆故障、车祸等需要进行应急处理的情况。

其知识库的构建方式与DispatchAgent的构建方式类似。

3.4  Agent之间通信语言的选择

Agent之间常见的通信主要有2种:一种是KQML(knowledge query and manipulation language);另一种是FIPA(foundation for intelligent physical Agents)[16]协会制定的FIPA-ACL。FIPA-ACL在构建新的原语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并且FIPA-ACL的开发者通过SL(semantic language,SL)形式语言来表示一个Agent的信念、愿望和意图,以及这个Agent执行的动作,故本文采用FIPA-ACL。

通信实例:

(inform

: sender     DispatchAgent1

: receiver    BusAgent2

: content    Bus schedule

: language   s1

)

DispatchAgent1调度Bus2发车时,将Bus2的发车时刻以及预计到达在各站点的时刻表发给BusAgent2,按时刻表运行就是BusAgent运行的意图。

3.5  Agent之间协作模式的选择

由于Agent之间信念、目标不同或者同时共享有限资源都有可能造成冲突,因此,需要采用一种协调的方式来消除冲突。多Agent系统中Agent的协作模式主要有合同网、市场机制以及黑板模型等几种。

本文选择黑板模型,其基本思想是:黑板是一个共享的问题求解工作空间,各BusAgent都能看到黑板。StopAgent将问题和初始数据如前方站点客流量信息记录到黑板上,求解开始,后方BusAgent通过看自身状态和知识推理一个解决方法,当它无法解决时,由后方的BusAgent继续求解。重复这一过程,直到问题彻底解决,获得最终结果。下面是1个基于黑板模型的超车实例。

提出问题:站点k,提出问题,本站客流量。

求解过程:Bus i根据本车状况(满载率等),查询知识库,能否满足站点的运输任务,能则答复ok;否则,答复no。

Bus j,根据本车状况,查询知识库能否满足站点的运输任务,若能则答复ok,发出超车动作。

处理结果:超车完成后,i和j的位置信息互换,信念更新。每一趟车过站后,站点Agent更新状态信息。

3.6  开发工具的选择

选择TILAB(telecom Italia LAB)发布的开放源代码软件JADE(Java Agent development framework)[17]作为公交调度系统的开发工具。

JADE是一个纯Java实现的符合FIPA智能体规范的多Agent系统软件开发框架,它由2部分组成:FIPA兼容的平台(platform)与开发软件包(package)。使用JADE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Agent系统的开发和部署。

公交调度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系统,DispatchAgent运行在调度中心的服务器上,BusAgent运行在车载JVM上,StopAgent则运行在电子站牌的终端上。

3.7  公交调度系统体系结构

公交调度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见图8。

图8  公交调度系统的体系结构图

Fig. 8  Architecture of bus dispatch system

公交调度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如下3层:

(1) 硬件层。包括硬件及其上运行的JVM。

(2) JADE平台层。1个平台可以有多个容器,而且这些容器可以分布在不同的主机上。在1个平台中,有且仅有1个主容器,当其他的容器启动时,必须在主容器中注册。

(3) Agent应用层。由容器上运行的各种Agent应用组成。AMS(agent management system)和DF(directory facilitator)是主容器中运行的特殊Agent,分别提供Agent管理和黄页服务。DispatchAgent,BusAgent,StopAgent以及Interface Agent都在这一层运行。

4  基于Agent的公交调度系统与传统方式的比较

Agent系统的建模理论反映了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时从世界观上的转化,即从绝对到相对,从封闭到开放,从集中到分布,这符合人类的客观认识规律,而传统的数学模型或逻辑模型强调总体、集中,很难对复杂系统进行建模与分析。

Agent建模方法有利于将复杂系统的分解,Agent作为自治主体,可有效减小系统部分之间的耦合,保证了Agent通过对内的调整和对外的协调,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

其主要优点见表1。

表1  基于Agent的公交调度系统和传统方式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Agent-based system and traditional system

5  结论

(1) Agent系统具有分布性、并行性、自适应性以及协作性等特性,能处理不可预测的、动态变化的环境问题,将多Agent系统技术引入到公交调度系统中,能有效解决公共交通的复杂性、并发性和多样性等问题。尽管多Agent系统技术早就引入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中,但将其用于智能公交调度是一种新的探索。

(2) 具体根据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的实际运行环境,对其进行抽象,得出了智能公交调度的概念模型。

(3) 使用Agent的建模思想对该系统模型中的实体进行建模,建立了包括DispatchAgent,BusAgent,StopAgent和Data Interface Agent 在内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多Agent系统模型,并重点探讨了StopAgent,BusAgent和DispatchAgent的功能结构和系统实现以及Agent中知识库的构建、推理和学习的过程。

(4) 对公交调度任务进行有效的分解,由DispatchAgent对公交调度进行宏观调控,BusAgent对运行中公交车辆的进行微观控制,比传统的集中式公交调度系统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灵活性和鲁棒性,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公共交通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兆升. 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理论与方法[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 179-206.

YANG Zhaosheng.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urban intelligent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M]. Beijing: China Railway Publishing House, 2004: 179-206.

[2] 万先进. 城市常规公交调度问题的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交通动输工程学院, 2011: 7-13.

WAN Xianjin. Research on urban public transit scheduling problem[D].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11: 7-13.

[3] 张飞舟. 公交车辆智能调度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1(2): 76-80.

ZHENG Feizhou.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scheduling for public traffic vehicles[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1(2): 76-80.

[4] 宋瑞, 何世伟, 杨永凯, 等. 公交时刻表设计与车辆运用综合优化模型[J]. 中国公路学报, 2006, 19(3): 70-76.

SONG Rui, HE Shiwei, YANG Yongkai, et al.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2006, 19(3): 70-76.

[5] 王庆荣, 朱昌盛, 梁剑波, 等. 基于遗传算法的公交智能排班系统应用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11, 28(3): 345-348.

WANG Qingrong, ZHU Changsheng, LIANG Jianbo, et al.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ce schedule of pubic traffic vehicles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J]. Computer Simulation, 2011, 28(3): 345-348.

[6] 朱金寿, 朱琪, 杨勇刚, 等. 公交车调度方案的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2, 26(2): 169-171.

ZHU Jinshou, ZHU Qi, YANG Yonggang, et al. On bus-dispatch program[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ransport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2002, 26(2): 169-171.

[7] 李发智, 肖蕾, 杨东援. 公交发车间隔模型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3, 37(1): 92-96.

LI Zhifa, XIAO Lei, YANG Dongyuan. Optimal departure timetables for bus line[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ransport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2013, 37(1): 92-96.

[8] 王建平, 加玛力汗·库马什. 公交发车频率优化问题研究[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0, 27(12): 277-279.

WANG Jianping, Jiamalihan·Kuhi.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headway[J].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Software. 2010, 27(12): 277-279.

[9] 牟峰. 车辆调度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西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30(5): 37-40.

MOU Feng.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e of vehicle scheduling issues[J]. 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2, 30(5): 37-40.

[10] 姚俊, 吕智林, 叶嫣. 基于满意度的公交车调度模型研究[J].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09, 27(4): 67-69.

YAO Jun, L Zhilin, YE Yan. Model for bus dispatching based on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Transport Information and Safety, 2009, 27(4): 67-69.

[11] Wooldridge M.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Agent systems[M]. United Kingdom: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9: 15-25.

[12] Jiming L.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Explorations in learning, self-rganization and adaptive computation[M].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2001: 1-8.

[13] Adler J L, Satapathy G, Manikonda V. A multi-agent approach to cooperative traffic management and route guidance[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ical, 2005(4): 297-318.

[14] 高波, 费奇. 从现实世界到多Agent系统世界[J]. 科学学研究, 2005, 23(2): 180-193.

GAO Bo, FEI Qi. Mapping realworld into multi-Agent system world[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05, 23(2): 180-193.

[15] 毛新军, 胡翠云, 孙耀坤, 等. 面向Agent程序设计的研究[J]. 软件学报, 2012, 23(11): 2285-2904.

MAO Xinjun, HU Cuiyun, SUN Yaokun, et al. Research on agent-oriented programming[J]. Journal of Software, 2012, 23(11): 2285-2904.

[16] Foundation for Intelligent physical Agents, FIPA application specifications[EB/OL]. [2002-12-03]. http://www.fipa.org/ specs/fipa00061/SC00061G.html.

[17] Java Agent development framework[EB/OL]. [2013-03-29]. http://jade.tilab.com.

(编辑  陈灿华)

收稿日期:2013-01-10;修回日期:2013-03-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674003)

通信作者:陈特放(1957-),男,湖南涟源人,博士,教授,从事智能交通、软件工程、机车故障诊断研究;电话:0731-882656800;E-mail:ctfcyt@163.com

摘要:基于智能体(Agent)作为一个有意识的计算主体,具有个体的自治性和群体的社会性等特点,能处理不可预测的、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的问题,将智能体技术引入公交调度系统中以解决公共交通中的调度难题。首先,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的实际运行环境进行分析和抽象,设计出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概念模型;然后,应用Agent的建模思想对概念模型中相关实体进行抽象,建立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多Agent系统模型,并给出DispatchAgent,BusAgent和StopAgent的建模方法以及知识库的构建、推理和学习的流程;最后,使用JADE开发工具实现Agent系统。

[1] 杨兆升. 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理论与方法[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 179-206.

[2] 万先进. 城市常规公交调度问题的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交通动输工程学院, 2011: 7-13.

[3] 张飞舟. 公交车辆智能调度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1(2): 76-80.

[4] 宋瑞, 何世伟, 杨永凯, 等. 公交时刻表设计与车辆运用综合优化模型[J]. 中国公路学报, 2006, 19(3): 70-76.

[5] 王庆荣, 朱昌盛, 梁剑波, 等. 基于遗传算法的公交智能排班系统应用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11, 28(3): 345-348.

[6] 朱金寿, 朱琪, 杨勇刚, 等. 公交车调度方案的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2, 26(2): 169-171.

[7] 李发智, 肖蕾, 杨东援. 公交发车间隔模型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3, 37(1): 92-96.

[8] 王建平, 加玛力汗·库马什. 公交发车频率优化问题研究[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0, 27(12): 277-279.

[9] 牟峰. 车辆调度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西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30(5): 37-40.

[10] 姚俊, 吕智林, 叶嫣. 基于满意度的公交车调度模型研究[J].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09, 27(4): 67-69.

[11] Wooldridge M.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Agent systems[M]. United Kingdom: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9: 15-25.

[12] Jiming L.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Explorations in learning, self-rganization and adaptive computation[M].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2001: 1-8.

[13] Adler J L, Satapathy G, Manikonda V. A multi-agent approach to cooperative traffic management and route guidance[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ical, 2005(4): 297-318.

[14] 高波, 费奇. 从现实世界到多Agent系统世界[J]. 科学学研究, 2005, 23(2): 180-193.

[15] 毛新军, 胡翠云, 孙耀坤, 等. 面向Agent程序设计的研究[J]. 软件学报, 2012, 23(11): 2285-2904.

[16] Foundation for Intelligent physical Agents, FIPA application specifications[EB/OL]. [2002-12-03]. http://www.fipa.org/ specs/fipa00061/SC00061G.html.

[17] Java Agent development framework[EB/OL]. [2013-03-29]. http://jade.tila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