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概要

钒及奥氏体化温度对Mn-Cr系贝氏体型非调质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行为的影响

来源期刊:材料导报2020年第18期

论文作者:王占花 惠卫军 陈祯 张永健 赵晓丽

文章页码:18145 - 36309

关键词:贝氏体型非调质钢;钒;奥氏体化温度;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微观组织;

摘    要:为了研究V在贝氏体非调质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的作用,运用热膨胀法测定了添加0.13%(质量分数,下同) V与未添加V的Mn-Cr系贝氏体非调质钢在不同奥氏体化温度(900℃、1 050℃、1 150℃)下的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结合硬度法及金相法获得了实验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结果表明,实验钢的CCT曲线受V及奥氏体化温度的影响,提高奥氏体化温度有助于获得贝氏体组织。当奥氏体化温度为900℃时,连续冷却过程中难以获得全贝氏体(≥90%贝氏体,体积分数)组织;当奥氏体化温度提高到1 050℃和1 150℃时,则可在较低的冷却速度下获得全贝氏体组织。奥氏体化温度为900℃时,V对CCT曲线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贝氏体相转变的冷却速度范围和贝氏体含量增大;当奥氏体化温度提高到1 050℃和1 150℃时,V元素降低了获得全贝氏体组织的最低冷却速度,从0.83℃/s和0.26℃/s分别降低为0.43℃/s、0.16℃/s,且扩大了贝氏体相变范围,在低至0.08℃/s的冷却速度下即可获得贝氏体组织。添加V元素能够提高实验钢的硬度,但提高程度受奥氏体化温度及冷却速度的影响。在奥氏体化温度为900℃、冷却速度为0.88℃/s时硬度增量达到峰值(66HV5);在奥氏体化温度为1 050℃和1 150℃时,硬度增量明显降低,硬度增量峰值分别为38HV5和30HV5,且对应的冷却速度显著降低,分别为0.17℃/s和0.08℃/s。

详情信息展示

钒及奥氏体化温度对Mn-Cr系贝氏体型非调质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行为的影响

王占花,惠卫军,陈祯,张永健,赵晓丽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摘 要:为了研究V在贝氏体非调质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的作用,运用热膨胀法测定了添加0.13%(质量分数,下同) V与未添加V的Mn-Cr系贝氏体非调质钢在不同奥氏体化温度(900℃、1 050℃、1 150℃)下的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结合硬度法及金相法获得了实验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结果表明,实验钢的CCT曲线受V及奥氏体化温度的影响,提高奥氏体化温度有助于获得贝氏体组织。当奥氏体化温度为900℃时,连续冷却过程中难以获得全贝氏体(≥90%贝氏体,体积分数)组织;当奥氏体化温度提高到1 050℃和1 150℃时,则可在较低的冷却速度下获得全贝氏体组织。奥氏体化温度为900℃时,V对CCT曲线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贝氏体相转变的冷却速度范围和贝氏体含量增大;当奥氏体化温度提高到1 050℃和1 150℃时,V元素降低了获得全贝氏体组织的最低冷却速度,从0.83℃/s和0.26℃/s分别降低为0.43℃/s、0.16℃/s,且扩大了贝氏体相变范围,在低至0.08℃/s的冷却速度下即可获得贝氏体组织。添加V元素能够提高实验钢的硬度,但提高程度受奥氏体化温度及冷却速度的影响。在奥氏体化温度为900℃、冷却速度为0.88℃/s时硬度增量达到峰值(66HV5);在奥氏体化温度为1 050℃和1 150℃时,硬度增量明显降低,硬度增量峰值分别为38HV5和30HV5,且对应的冷却速度显著降低,分别为0.17℃/s和0.08℃/s。

关键词:贝氏体型非调质钢;钒;奥氏体化温度;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微观组织;

<上一页 1 下一页 >

有色金属在线官网  |   会议  |   在线投稿  |   购买纸书  |   科技图书馆

中南大学出版社 技术支持 版权声明   电话:0731-88830515 88830516   传真:0731-88710482   Email:administrator@cnnmol.com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42号   京ICP备1705099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