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概要

中国南海海域煤地质特征

来源期刊:煤炭学报2020年第11期

论文作者:张功成 李增学 王东东 邵磊 杨海长 宋广增 陈莹 贾庆军 刘海燕 郭佳 刘莹

关键词:中国南海海域;煤地质;成煤盆地;含煤地层;成煤特征;

摘    要:通过分析南海北部岩芯、钻井等揭露的含煤地层信息,尤其是基于地震勘探资料,采用构造与盆地演化、钻井与地震剖面识别相结合、沉积与控制泥炭聚积主控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分析了中国南海成煤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晚始新世—中新世南海各盆地沉积充填与成煤特征,获得了中国南海整体成煤及煤系分布基本认识。研究表明,南海北部盆地主要发育渐新统含煤地层,而南海南部盆地则相对较为复杂,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含煤地层都有分布;含煤地层主要发育在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的浅水区域,包括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平原、河流泛滥平原、滨湖平原、潟湖-潮坪等环境;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南海北部和西部盆地边缘一般发育河流、滨湖、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南海南部盆地边缘发育三角洲和滨海沉积,这些都是成煤的有利场所。其中,渐新世的成煤强度最大。晚渐新世,南海盆地的海水影响范围扩大,陆相盆地范围缩小,陆相湖盆逐渐向海陆过渡相或海相演化,成煤强度逐渐减弱。中新世,南海盆地大部为海相沉积,仅在盆地边缘地带发育不同规模三角洲、扇三角洲等,分布范围不大,成煤强度较弱。基于中国海域区特别是大南海盆地典型时期的煤系发育与分布情况分析、预测,并综合中国陆域区已有的中国新生代煤系分布资料,完成了海域区与陆域区的煤系分布的整合,初步实现了中国新生代煤系分布及预测图的拼接。

详情信息展示

中国南海海域煤地质特征

张功成1,2,李增学1,王东东1,邵磊3,杨海长2,宋广增4,陈莹2,贾庆军5,刘海燕1,郭佳2,刘莹1

1.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3.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4. 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5. 北京雪桦石油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通过分析南海北部岩芯、钻井等揭露的含煤地层信息,尤其是基于地震勘探资料,采用构造与盆地演化、钻井与地震剖面识别相结合、沉积与控制泥炭聚积主控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分析了中国南海成煤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晚始新世—中新世南海各盆地沉积充填与成煤特征,获得了中国南海整体成煤及煤系分布基本认识。研究表明,南海北部盆地主要发育渐新统含煤地层,而南海南部盆地则相对较为复杂,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含煤地层都有分布;含煤地层主要发育在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的浅水区域,包括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平原、河流泛滥平原、滨湖平原、潟湖-潮坪等环境;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南海北部和西部盆地边缘一般发育河流、滨湖、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南海南部盆地边缘发育三角洲和滨海沉积,这些都是成煤的有利场所。其中,渐新世的成煤强度最大。晚渐新世,南海盆地的海水影响范围扩大,陆相盆地范围缩小,陆相湖盆逐渐向海陆过渡相或海相演化,成煤强度逐渐减弱。中新世,南海盆地大部为海相沉积,仅在盆地边缘地带发育不同规模三角洲、扇三角洲等,分布范围不大,成煤强度较弱。基于中国海域区特别是大南海盆地典型时期的煤系发育与分布情况分析、预测,并综合中国陆域区已有的中国新生代煤系分布资料,完成了海域区与陆域区的煤系分布的整合,初步实现了中国新生代煤系分布及预测图的拼接。

关键词:中国南海海域;煤地质;成煤盆地;含煤地层;成煤特征;

<上一页 1 下一页 >

相关论文

  • 暂无!

相关知识点

  • 暂无!

有色金属在线官网  |   会议  |   在线投稿  |   购买纸书  |   科技图书馆

中南大学出版社 技术支持 版权声明   电话:0731-88830515 88830516   传真:0731-88710482   Email:administrator@cnnmol.com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42号   京ICP备1705099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