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概要

云贵川交界地氟病区晚二叠世煤的酸度分布

来源期刊:煤炭学报2016年第4期

论文作者:洪秀萍 梁汉东 张玉法 徐德明

文章页码:964 - 973

关键词:煤;酸度;氟化氢;地氟病;云贵川交界处;

摘    要:为探讨云贵川交界处晚二叠世煤的酸度分布规律及其对地氟病的可能影响,在云南威信、镇雄,贵州赫章、大方、金沙及四川古蔺、叙永8个县区共采集龙潭组煤样83件,分别用p H计、重量法、高温燃烧-热水解法对其酸度、硫酸根及氟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晚二叠世龙潭组煤的表观酸度p H值为1.868.62(均值5.70,n=83),酸性煤(p H≤5.6)与正常煤(p H>5.6)所占比例分别为41%,59%,且97.1%的酸性煤为露头煤;露头煤样的p H总分布范围为1.868.62,均值达到4.86(n=55),其中33件酸性露头煤p H均值低至3.39(1.825.50,n=33);矿井煤的p H为4.457.94,均值7.34(n=28),指示露头煤的酸性显著强于矿井煤。实测煤样硫酸根含量为24964 706μg/g(均值7 070μg/g,n=83)。煤中氟含量为44382μg/g,均值120μg/g(n=83),接近于中国煤中氟的背景值(130μg/g)。酸性煤的p H与其硫酸根含量的负对数p(SO2-4)成正相关(相关系数:0.62),表明煤中酸的存在形式可能为酸性硫酸盐如KHSO4或Na HSO4。推论是当这种酸性露头煤与当地高氟黏土混合使用,在燃烧或加热条件下,两者必将发生化学反应而释放出氟化氢(HF)。

详情信息展示

云贵川交界地氟病区晚二叠世煤的酸度分布

洪秀萍1,2,梁汉东1,2,张玉法3,徐德明3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3. 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摘 要:为探讨云贵川交界处晚二叠世煤的酸度分布规律及其对地氟病的可能影响,在云南威信、镇雄,贵州赫章、大方、金沙及四川古蔺、叙永8个县区共采集龙潭组煤样83件,分别用p H计、重量法、高温燃烧-热水解法对其酸度、硫酸根及氟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晚二叠世龙潭组煤的表观酸度p H值为1.868.62(均值5.70,n=83),酸性煤(p H≤5.6)与正常煤(p H>5.6)所占比例分别为41%,59%,且97.1%的酸性煤为露头煤;露头煤样的p H总分布范围为1.868.62,均值达到4.86(n=55),其中33件酸性露头煤p H均值低至3.39(1.825.50,n=33);矿井煤的p H为4.457.94,均值7.34(n=28),指示露头煤的酸性显著强于矿井煤。实测煤样硫酸根含量为24964 706μg/g(均值7 070μg/g,n=83)。煤中氟含量为44382μg/g,均值120μg/g(n=83),接近于中国煤中氟的背景值(130μg/g)。酸性煤的p H与其硫酸根含量的负对数p(SO2-4)成正相关(相关系数:0.62),表明煤中酸的存在形式可能为酸性硫酸盐如KHSO4或Na HSO4。推论是当这种酸性露头煤与当地高氟黏土混合使用,在燃烧或加热条件下,两者必将发生化学反应而释放出氟化氢(HF)。

关键词:煤;酸度;氟化氢;地氟病;云贵川交界处;

<上一页 1 下一页 >

相关论文

  • 暂无!

相关知识点

  • 暂无!

有色金属在线官网  |   会议  |   在线投稿  |   购买纸书  |   科技图书馆

中南大学出版社 技术支持 版权声明   电话:0731-88830515 88830516   传真:0731-88710482   Email:administrator@cnnmol.com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42号   京ICP备1705099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