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金属 2006,(01),100-106 DOI:10.13373/j.cnki.cjrm.2006.01.022
铝酸盐系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新进展
李晓杰 陈涛 李瑞勇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工业装备与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工业装备与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工业装备与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工业装备与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辽宁大连116023,辽宁大连116023,辽宁大连116023,辽宁大连116023
摘 要:
稀土离子激活的铝酸盐系长余辉发光材料因其余辉时间长、余辉亮度高、性能稳定、不含放射性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其性能优越, 大大拓宽了长余辉材料的应用领域, 因此它已经成为储能节能发光材料研究的新中心。近几十年来, 无论材料的制备还是应用开发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综述了铝酸盐系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历史, 特别是近十几年的研究进展, 对长余辉发光材料余辉机制、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 同时也介绍了国内外长余辉发光材料开发应用现状, 对其今后的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发光机制 ;铝酸锶 ;制备方法 ;稀土离子 ;
中图分类号: TB34
作者简介: dalian03@vip.sina.com) ;
收稿日期: 2005-04-28
基金: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1101075);
Development of Long-Lasting Phosphorescent Materials of Aluminates Hosts
Abstract:
Long-lasting phosphorescent (LLP) materials of aluminates hosts doped with rare earth ions wer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due to their particular properties, such as long persistent luminescence lifetime and high brightness, high chemical stability, free radioactivity.They have widened a large field of applications and have become a new research center of energy-storing and energy-saving phosphorescent materials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 properties.Prepar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exploitation of LLP materials of aluminates hosts have made more progress 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LLP materials of aluminates hosts, especially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recent ten years.Meanwhile, phosphorescent mechanism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pplication of LLP materials of aluminates hosts doped with europium were summarized.In-dep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LLP materials of aluminates hosts were also predicted in the end.
Keyword:
phosphorescent mechanism;strontium aluminate;preparation method;rare earth ions;
Received: 2005-04-28
长余辉发光材料简称长余辉材料, 是研究和应用最早的发光材料, 有关它的研究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 传统的长余辉材料主要是硫化锌和硫化钙荧光体, 但是其耐候性差、 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缺点阻碍了其应用与发展, 放射性物质Co和Pm等的加入虽然能改善其发光时间、 亮度等参数, 但是由于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因此从安全和实用方面考虑, 急需开发一种高效无辐射的长余辉材料。 近年来开发研究的稀土离子激活的铝酸盐、 硅酸盐已经成为长余辉材料的主体, 代表了长余辉材料研究开发的发展趋势。 尤其是铝酸盐系列发光材料, 能稳定、 高效地发出各种色光, 具有余辉时间长、 余辉亮度高、 光热化学稳定性好、 不含放射性、 可重复利用等优点。 因此其不仅能用作传统的发光材料, 还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电材料或元件 (如光存储、 放大器和显示设备等) , 更有望应用于信息处理、 新能源、 生命科学和宇宙尖端科技领域, 影响未来科技的发展。 目前报道的铝酸盐发光材料主要有稀土离子 (Eu2+ , Dy3+ , Nd3+ 等) 激发的SrAl2 O4 , SrAl4 O7 , Sr4 Al14 O25 , CaAl2 O4 , BaAl2 O4 , MgAl2 O4 , Ca12 Al14 O33 , BaMyAl10 O17 等。 本文在大量文献、 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对铝酸锶铕系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历史、 发光机制、 常用制备方法以及开发应用等作了综述性介绍, 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 历史沿革
最初SrAl2 O4 ∶Eu2+ 是作为灯粉或阴极射线管粉进行研究的。 早在1938年就有铝酸盐荧光材料的报道, 1946年Froelich
[1 ]
研究发现SrAl2 O4 材料在日光照射后, 能发出波长为400~520 nm的有色光, 并申报了新型氧化物体系长余辉体的第一篇专利。 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材料具有十分稳定的尖晶石结构, 无论在发光亮度、 余辉时间和稳定性等方面都优于硫化物磷光体, 是一类新型的节能、 高效、 稳定的磷光体材料。
1968年, Palilla等
[2 ]
在研究SrAl2 O4 ∶Eu2+ 的发光实验过程中, 首次发现其长余辉特性。 这种材料 (经过光照以后, 撤去光源) 先是迅速衰减, 然后持续较长时间发出很低强度的光线。 1971年, Abbruscato
[3 ]
制备出了非计量比SrAl2 O4 ∶Eu2+ 磷光材料, 当用紫外线或阴极射线激发这种材料时, 其亮度和余辉时间要比计量比SrAl2 O4 ∶Eu2+ 材料好得多。 1975年Бланк报道了MAl2 O4 ∶Eu2+ (M=Ca, Sr, Ba) 的长余辉特性。 这些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 使长余辉材料的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1979年伊藤佑敏等研究了碱土铝酸盐 (MAl2 O4 , M=Ca, Sr, Ba) 间的固溶关系, 研究表明碱土铝酸盐存在两种相结构: CaAl2 O4 型和BaAl2 O4 型, 而SrAl2 O4 高温时属于CaAl2 O4 构型, 低温时属于BaAl2 O4 构型。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研究集中在基质晶体结构对Eu2+ 发光特性的影响上, 人们希望通过特定晶体结构设计, 达到研究和制备高性能磷光体, 并获得所需要波长范围的磷光体的目的。 1991年宋庆梅等
[4 ,5 ]
报道了铝酸锶铕[ (SrEu) O·Al2 O3 和4 (SrEuO) ·7Al2 O3 ]磷光体的合成及发光特性; 1993年松尺隆嗣等较详细地研究了SrAl2 O4 ∶Eu2+ 的长余辉特性, 得到其衰减规律为I =ct -n (n =1~10) 。 1995年唐明道等
[6 ]
对SrAl2 O4 ∶Eu2+ 长余辉特性进行研究, 所制得材料的热释发光光谱由两个117和155 nm的热发光峰组成。 他认为材料的发光衰减是由两个足够深的电子陷阱引起的; 同年宋庆敏等
[7 ]
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备出了掺镁的SrAl2 O4 ∶Eu2+ , 其余辉衰减强度成双曲线型, 并指出掺钙的SrAl2 O4 ∶Eu2+ 无任何余辉特性。
进入90年代, 对稀土铝酸盐体系的研究又集中在添加Eu之外的辅助激活剂, 如Dy, Nd等, 希望引入的微量元素能构成适当的杂质能级, 达到延长余辉时间的目的。 1997年前后, Sugimoto等以Dy3+ 为辅助激活剂, 制备出了发黄绿光的SrAl2 O4 ∶Eu2+ , Dy3+ , 与SrAl2 O4 ∶Eu2+ 体系相比, 它的发光亮度更高, 余辉时间更长。 这使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长余辉材料的研究又发生了一次巨大飞跃。 1997年Yamamoto等
[8 ]
报道了SrAl2 O4 ∶Eu2+ , Dy3+ 和CaAl2 O4 ∶ Eu2+ , Nd3+ 的长余辉发光机制。 1998年Weiyi等
[9 ]
首次报道了长余辉碱土铝酸盐的单晶生长, 完成了SrAl2 O4 ∶Eu2+ , Dy3+ 单晶结构中的发光动力学。 1999年张天之等
[10 ]
通过总结MAl2 O4 ∶Eu2+ , Re3+ (M=Mg, Ca, Sr, Ba; RE=Y, La, Ce, Pr, Nd, Sm, Gd, Tn, Dy, Ho, Er, Tm, Yo, Lu) 的发光规律, 对以往的热释发光及余辉机制提出了质疑, 并给出了他认为可能的机制。 Haranath等
[11 ]
研究了热处理 (加热率、 持续加热时间、 冷却时间等) 对铝酸盐余辉性质的影响。 并给出了较为合理的加热速率、 持续加热时间以及冷却时间。 Keizo Kato等
[12 ]
研究了铝酸盐薄膜的热释光性质, 利用分段加热法估算了陷阱深度分布和余辉时间。 Peng等
[13 ]
研究了Sr4 Al14 O25 中加入的铕离子 (Eu3+ →Eu2+ ) 的还原过程, 建立了电荷补偿模型来解释此过程。 Wang等
[14 ]
报道了Eu2+ 浓度对SrAl2 O4 ∶Eu2+ 发射光谱的影响。 马伟等
[15 ]
研究了铝酸盐粉末粒度与发光性能的关系。 林元华等
[16 ]
研究了CaAl2 O4 中掺杂的不同稀土离子对其发光行为的影响。 为提高发光亮度和余辉时间, 人们开始研究基质晶格对Eu2+ 发光性能的影响, 得到了3种基本的铝酸锶化合物: SrO·Al2 O3 , 4SrO·7Al2 O3 , SrO·Al2 O。 随着研究工作不断进展, 为改善材料发光性能, 人们开始在晶格中掺入一些二价离子来代替部分锶离子, 如宋庆梅等
[17 ]
对比掺镁和无镁的SrAl2 O4 ∶Eu2+ 磷光体的发光性质, 研究表明加入镁离子提高了长余辉发光特性。 Ekambaram等
[18 ]
成功制备了蓝色的长余辉材料BaMg2 Al16 O27 , 并研究了其余辉性质。 Yang Zhiping等
[19 ]
研究了水解对SrAl2 O4 ∶Eu2+ , Dy3+ 稳定性的影响。 吕兴栋等
[20 ]
利用四乙氧基硅 (TEOS) 为硅包膜剂在发光颗粒表面进行包膜处理, 研究了包膜对SrAl2 O4 ∶Eu2+ , Dy3+ 耐水性及发光亮度的影响。 此外, 从制备方法上, 除了传统的合成方法如高温固相法外, 人们开始使用纳米合成技术制备纳米尺度的长余辉发光材料, 如Peng等
[21 ]
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铝酸盐纳米发光粉, 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2 发光机制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长余辉发光材料发光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热点课题。 针对材料类型的不同, 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型。 1997年, Yamamoto等
[22 ]
研究了SrAl2 O4 ∶Eu2+ , Dy3+ 和CaAl2 O4 ∶Eu2+ , Nd3+ 的长余辉机制。 Kamada等
[23 ]
在测量紫外光激发的SrAl2 O4 ∶Eu2+ , Dy3+ 的发射光谱时, 提出其发光机制与晶体缺陷有关。 Akiyama等
[24 ]
研究了可见光激发的Sr4 Al14 O25 ∶Eu2+ , Dy3+ 热释发光曲线, 用以阐述发光机制。 国内林元华
[25 ]
, 张天之
[26 ]
等对SrAl2 O4 ∶Eu2+ , Dy3+ 磷光体的发光机制进行了研究。 随着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长余辉制品的发光机制也进行了研究, 如Kinoshita等
[27 ]
提出了F心和F+ 心模型来解释Tb3+ 掺杂的铝酸钙长余辉玻璃的长余辉性和激励发光现象。 但是现在一般认为能够较好地解释铝酸盐系长余辉现象主要是存在以下两种模型。
2.1 空穴转移模型
Matsuzawa
[28 ]
认为当SrAl2 O4 ∶Eu2+ 中不掺杂Dy时, Eu2+ 在光照的作用下发生4f→5d跃迁, 光电导测量表明, 在4f基态产生的空穴通过热激发释放到价带。 同时, 假设Eu2+ 转变为Eu+ 。 光照停止后, 空穴与Eu复合, 电子跃迁回低能级放出能量, 此复合过程就是发光过程。 掺杂Dy3+ 后, Eu2+ 所产生的空穴通过价带迁移, 被Dy3+ 俘获。 从而假设Dy3+ 被氧化为Dy4+ 。 当光照的激发停止后, 由于热扰动的作用, Dy4+ 将俘获的空穴又释放回价带, 空穴在价带中迁移至激发态的Eu附近被其俘获, 这样电子和空穴进行复合, 于是产生了长余辉发光。 此过程可以应用空穴转移模型解释 (图1) 。 Jia等
[29 ]
利用区域熔炼法制备了SrAl2 O4 ∶Eu2+ , Dy3+ 晶体, 并研究了其发光机制。 他们认为Eu2+ 在晶体基质中充当激活剂, 其从4f6 5d1 →8 S7/2 的态间跃迁是发光的主要来源。 尽管4f电子对晶格环境不敏感, 但是5d电子同晶格紧紧耦合, 因此导致宽带吸收和反射。 低温时发射峰位于462 nm附近, 寿命比主要的宽带寿命要短, 这种发射可能源于间隙Eu2+ 。 进一步研究表明, 从Eu到Dy通过激发态的能量转移是非常微弱的, Dy的激发似乎在SrAl2 O4 ∶Eu2+ , Dy3+ 受到了抑制, 在450~700 nm的光谱区, 没有观察到Dy的发射, 并模拟了SrAl2 O4 ∶Eu2+ , Dy3+ 的发光动力学模型。
2.2 位移坐标模型
此模型是张天之等
[30 ]
提出的 (图2) 。 A为Eu2+ 的基态, B为Eu2+ 激发态能级, C为陷阱能级, 它可以捕获电子。 陷阱能级可以是掺入的杂质离子 (如一些三价稀土离子) 引起, 也可以是基质中的一些其他缺陷如氧空位所产生的。 当电子受激发从基态到激发态后 (1) , 一部分电子跃迁回低能级而产生发光 (2) , 另一部分电子通过弛豫过程储存在陷阱能级C中 (3) 。 当C中的电子吸收能量 (热能) 时, 重新受激发回到激发态能级B, 然后跃迁回基态而产生发光。 余辉时间的长短与储存在陷阱能级C中的电子数量及吸收的能量 (热能) 有关, 杂质能级中的电子数量多, 余辉时间长, 吸收的能量多, 使电子容易克服缺陷能级与激发能级之间的能量间隔E r , 从而产生持续的发光现象。 若吸收的能量远大于E r , 则电子可能一次性从C返回B, 再到基态而产生发光, 从而不会产生长余辉; 若小于E r , 则电子不能从C返回B, 也不能产生余辉。 余辉强度则取决于陷阱能级C中电子在单位时间内返回激发态能级B的速率。
3 制备方法
3.1 高温固相法
高温固相法是现在普遍使用的方法, 该种方法主要是将SrCO3 , Al2 O3 , Eu2 O3 , Dy 2 O3 按一定化学计量比称量, 并加入适量的助熔剂 (H3 BO3 ) 混合均匀, 在1200~1500 ℃高温条件下, 在弱还原气氛中合成, 经粉碎、 过筛得到铝酸锶铕系发光材料
[31 ]
。
高温固相法是一项生产工艺相当成熟的合成技术, 在反应条件控制 (尤其是烧结过程温度制度的设定和反应气氛的选择等) 、 还原剂的使用、 助熔剂的选择、 原料配制与混合诸多方面都已日趋优化。 但是焙烧温度高 (1100~1400 ℃) , 反应时间长 (2~3 h) , 产品冷却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此外, 所得产物的硬度大, 要得到适于应用的粉末状材料, 就必须进行球磨, 耗时耗能, 球磨后所得粉体与原块产品相比, 发光亮度衰减严重。
目前为止, 弱还原气氛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还原铕离子 (Eu3+ → Eu2+ ) : (1) 在N2 中直接灼烧, 使部分Eu3+ 离子还原为Eu2+ 离子。 (2) N2 中加入少量的H2 的混合气流中灼烧还原。 (3) 在适当流量的N2 +NH3 的混合流中, NH3 进入高温区可分解为N2 和H2 , 新生成的H2 还原效果好, 且廉价安全。 工业上多采用此法。 (4) 在还原木炭粉存在下进行。 (5) 在一定比例的N2 +Ar气流中灼烧还原。 (6) 在一定比例的Ar+H2 (H2 约为5%) 气流中灼烧还原, 也有在H2 中还原的。
但是应用最多的还是用适量的H2 或活性木炭粉来还原。 H2 还原, 多采用二次烧成工艺, 以此节省H2 用量。 采用活性木炭粉还原, 无需专门的供气设备, 操作简便、 安全, 易于实现, 且为一次烧成, 可以降低成本。
3.2 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是利用可溶于水的物质在水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沉淀物。 将沉淀过滤、 烘干后, 再加热分解而制得粉末材料。 李晓云等
[32 ]
的制备过程如下: 首先将SrCO3 , Eu2 O3 分别用盐酸配制成一定浓度的SrCl2 和EuCl3 的水溶液, AlCl3 和草酸分别直接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 再按化学计量比例将SrCl2 , AlCl3 和EuCl3 溶液配成混合溶液。 将适量的草酸溶液和氨水同时滴入混合溶液中, 边滴边搅拌, 使生成SrC2 O4 , Al (OH) 3 和Eu (OH) 3 的混合沉淀。 通过加入过量的氨水将沉淀介质的pH值控制在8~9的范围。 将沉淀静置1~2 h, 再抽滤脱水, 用蒸馏水洗涤几次, 烘干。 烘干的沉淀物中加入少量硼酸, 球磨混匀; 放入高温炉中在900~1300 ℃下焙烧2 h。 即得单相的SrAl2 O4 ∶Eu2+ 晶体。 林元华等
[33 ]
利用缓冲溶液作为沉淀介质, 在一定条件下制得混合沉淀, 洗涤, 干燥, 加入少量添加剂, 在一定温度下在还原气氛中灼烧, 也制得了SrAl2 O4 ∶Eu2+ , Dy3+ 发光体。
3.3 燃烧合成法
王惠琴等
[34 ]
利用Al (NO3 ) 3 ·9H2 O, Sr (NO3 ) 2 ·4H2 O, Eu2 O3 为原料, 按化学式计量比4SiO·7Al2 O3 混合, 并加入少量的水和适量尿素, 加热待试样全部溶解后, 迅速移入900 ℃的电炉中, 约5 min后反应完成。 取出后再在N2 +H2 气氛中还原, 得到SrAl2 O4 ∶Eu产品。
陈仲林等
[35 ]
随后也成功地采用燃烧法, 在炉温为500~700 ℃的马弗炉中合成白色泡沫状铝酸锶铕镝磷光体。 这种一次烧成的长余辉材料不结团, 容易粉碎, 且发光亮度不下降。 并指出助熔剂硼、 炉温以及尿素含量对磷光体发光强度都有影响。
3.4 溶胶-凝胶法
袁曦明等
[36 ]
用Sr (NO3 ) 2 , Al (NO3 ) 3 , Eu2 O3 , Dy2 O3 为原料, 按一定化学计量比称取后将Sr (NO3 ) 2 , Al (NO3 ) 3 溶于水, 将Eu2 O3 , Dy2 O3 溶于HNO3 制成硝酸盐溶液, 再将其混合后倒入柠檬酸溶液中, 水浴加热制成溶胶, 胶凝后再经干燥、 热处理工艺后成功制备出了SrAl2 O4 ∶Eu2+ , Dy3+ 。 与高温固相法的制备温度相比, 用此方法的制备温度下降了200 ℃。
3.5 水热合成法
Kutty等
[37 ]
在60~70 ℃从Al和Eu的硫酸盐混合液中制备出Al2 O3 ·x H2 O (2≤x ≤10) 凝胶, 洗去凝胶中的硫酸根离子, 再与SrO粉体充分混合, 加入含有游离CO2 的蒸馏水, 装入聚四氟乙烯高压釜, 在240~250 ℃保温6~8 h。 将分离出的产品水洗、 干燥, 将所得粉体在850~1150 ℃于N2 +H2 流中还原处理, 得到磷光体产品。 此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 合成温度, 含氧量小, 产物晶体的缺陷不明显, 体系稳定。 缺点是材料的发光亮度较低。
3.6 电弧法
任新光等
[38 ]
采用电弧法新工艺, 在1 min内灼烧出余辉特性和耐候性良好的SrAl2 O4 ∶Eu2+ 发光陶瓷。 制备过程如下:
将SrCO3 (99.9%) , Al2 O3 (AR) , Eu2 O3 (AR) 按一定比例混合, 加入适量的助溶剂。 将试样电极车制成半径为3×10-3 m呈半球性的样品室, 把混匀烧制后的样品装入试样电极的凹处, 为了防止Eu2+ 氧化, 两个电极均采用石墨材质, 以便产生还原气氛。 使用UB12型万能电弧脉冲发生器, 平滑直流电弧放电方式进行材料灼烧。 灼烧时间1 min, 电流强度6 A。 电弧法灼烧发光陶瓷的工艺, 可以节省能源, 节省时间。
3.7 悬浮区域法
1998年, Katsumata等
[39 ]
报道了利用悬浮区域法制备掺杂Eu2+ , Dy3+ 的SrAl2 O4 和CaAl2 O4 的单晶, 制备出的一系列单晶长约20 mm, 最长可达30 mm, 直径约5 mm的晶体棒。 其制备过程如下: 预先将MCO3 (M: Ca, Sr) 的粉末与Al2 O3 , Eu2 O3 和其他激活剂粉末按照名义组成混合, 在1100 ℃空气中烧结24 h, 用含2.5% H2 的H2 +Ar混合气体作为还原气氛, 用焙烧棒作为籽晶, 籽晶棒和进料棒分别以相同的速度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4个椭圆形反射器以4 mm·h-1 的速度上移。 进料棒以2 mm·h-1 的速度下移。 晶体则以4 mm·h-1 的速度生长。
此外, 合成铝酸锶铕系发光材料的方法还有微波合成法
[40 ]
、 激光加热提拉法
[41 ]
和微乳液法
[42 ]
等。
总之, 虽然合成方法很多, 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但是长余辉发光材料在制备时一直沿用高温固相法, 此工艺相对成熟, 材料的发光强度、 性能不断得到改善; 其他方法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距离实际生产还较遥远。
4 材料的应用开发研究
最早, 稀土离子激活得碱土铝酸盐材料主要是用作灯粉。 随照科学的进步, 其应用领域也日趋广泛。 在国外, 利用发光水泥可以铺设车道线、 人行横道线及各种路面标志。 据法国专利介绍, 光致发光荧光粉与有机胶结料、 无机骨料泥等混配可制成光致发光材料。 袁莹等用长余辉荧光粉与多种树脂混配成各种涂料, 并对涂料的发光性作了研究, 讨论了荧光粉含量、 涂层厚度与光强、 余辉时间的关系。 此种涂料可用于公路、 隧道的交通标志, 也可涂写门牌、 公共场所的安全门、 安全通道、 消防器材指示标志等。 1998年, Qiu等
[43 ,44 ]
首先报道了Eu2+ , Dy3+ 共掺杂的碱土硼铝酸盐玻璃和硅铝酸盐玻璃的长余辉现象。 林元华等
[45 ]
以低熔点硼硅酸盐玻璃为载体, 掺杂荧光粉, 制备了外观和性能良好的光致发光玻璃, 张希艳等
[46 ]
制备了余辉时间长达12 h以上的光致发光搪瓷涂层, 为这种材料的推广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浦鸿汀
[47 ]
把长余辉材料添加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PMMA) 透明塑料中制备光致发光塑料。 此外Chang等
[48 ]
利用高温合成法研制出了铝酸盐发光陶瓷, 并对其光学性质以及作为助熔剂的B2 O3 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总之, 铝酸盐系长余辉发光材料已经历了从最初的合成发光粉末扩展到后来的合成发光玻璃、 发光陶瓷、 单晶、 发光薄膜、 发光塑料等等。 对其应用探讨也从过去的弱光指示照明扩展到利用其进行信息存储
[49 ,50 ]
、 高能射线探测
[51 ]
等领域。
5 结 语
铝酸盐系长余辉材料以其优良的发光性能和无毒、 无辐射的优越性, 大大拓宽了长余辉材料的应用范围, 成为储能、 节能发光材料研究的新热点。 材料的制备技术日趋完善, 采用软化学方法是合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必然趋势, 合理利用各种合成技术扬长避短、 互为补充将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使用纳米合成技术, 制备纳米尺度的长余辉发光材料将会大大扩展其应用领域。 就应用方面而言, 还主要是用于夜光材料, 应用范围较窄。 但其发光颜色单调 (发光颜色主要是蓝、 蓝绿、 黄绿, 尚缺乏长波段如橙、 红等的发光色) , 耐水性较差, 遇水发生分解, 导致发光性能下降, 甚至完全失去发光性能,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 不过可以对其进行表面修饰 (如进行包膜处理) , 提高耐水性。 同时从基质或激发剂出发, 寻找一种能够发射红光的长余辉材料也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就其发光机制而言, Eu2+ 离子的余辉特性还只是进行一定程度的推测, 是否存在还是一个问题, 真正从材料内部结构与光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的还很少。 作为助溶剂的B2 O3 和硼酸不仅能够降低反应温度, 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产物的发光性能和余辉特性, 可是对硼酸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 这也有待于今后的研究。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人们最终通过对材料的制备工艺、 组成和结构的控制, 从而实现对Eu2+ 离子的发光性能的控制, 使这类发光材料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Froelich H C.Strontium Aluminate Phosphor[P].US 2392814, 1946.
[2] Palilla F C, Lecine A K, Tomkus M R.Fluorescent properties ofalkaline earth aluminates of the type MAl2O4:activated by palenteuropium[J].J Electrochem.Soc., 1968, 115 (5) :642.
[3] Abbruscato V.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SrAl2O4∶Eu2+[J].J.Electrochem.Soc., 1971, 118 (8) :930.
[4] 宋庆梅, 黄锦斐, 吴茂钧.长余辉磷光材料及其制备[P].CN:1318601A, 1991.
[5] 宋庆梅, 黄锦斐, 吴茂钧, 等.铝酸锶铕的合成与发光的研究[J].发光学报, 1991, 2:144.
[6] 唐明道, 李长宽, 高志武.SrAl2O4:Eu2+的长余辉发光特性的研究[J].发光学报, 1995, 16 (1) :51.
[7] 宋庆梅, 陈暨耀, 吴中亚.掺镁的铝酸锶铕磷光体的发光特性[J].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5, 34 (1) :103.
[8] Yamamoto H, Matsuzawa T, Aoki Y, et al.Mechanism of longphosphorescence of SrAl2O4∶Eu2+, Dy3+and CaAl2O4∶Eu2+, Nd3+[J].J.Lumin., 1997, 72-74:287.
[9] Wei Yi, Jia Huabiao, Yuan Lizhu, et al.Phosphorescent dynam-ics in SrAl2O4∶Eu2+, Dy3+single crystal fibers[J].J.Lumin., 1998, 76-77:424.
[10] 张天之, 苏锵.MAl2O4∶Eu2+, RE3+长余辉发光性质的研究[J].发光学报, 1999, 20 (2) :170.
[11] Haranath D, Virendra Shanker, et al.Studies on the decay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tium aluminate phosphor on themral treatment[J].Mater.Chem.Phys., 2002, 78:6.
[12] Keizo Kato, Itaru Tsutai, Takuya Kamimura, et al.Therm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SrAl2O4∶Eu sputtered films with long phos-phorescence[J].J.Lumin., 1999, 82:213.
[13] Peng Mingying, Pei Zhiwu, Hong Guangyan, et al.Study on thereduction of Eu3+→Eu2+in Sr4Al14O25∶Eu prepared in air atmo-sphere[J].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2003, 371:1.
[14] Wang Dong, Yin Qingrui, Li Yongxiang, et al.Concentrationquenching of Eu2+in SrO.Al2O3∶Eu2+phosphor[J].J.Lumin., 2002, 97:1.
[15] 马伟, 万发荣, 龙毅, 等.SrAl2O4∶Eu, Dy的粉末粒度与发光性能的关系[J].发光学报, 2003, 24 (1) :95.
[16] Lin Yuanhua, Tang Zilong, Zhang Zhongtai, et al.Influence ofco-doping different rare earth ions on the luminescence of CaAl2O4-based phosphors[J].J.European Ceramic Soc., 2003, 23:175.
[17] 宋庆梅, 陈暨耀, 吴中亚.掺镁的铝酸锶铕磷光体的发光特性[J].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5, 34 (1) :103.
[18] Patil K C, Ekambaram S.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Eu2+acti-vated blue phosphors[J].J.Alloys and Compounds, 1997, 248:7.
[19] Yang Zhiping, Yang Yong, Zhu Shengchao, et al.Effect ofhydrolysis on the stability of SrAl2O4∶Eu2+, Dy3+[J].Journal ofChinese Ceramic Society, 2004, 32 (9) :1050.
[20] 吕兴栋, 舒万艮, 谭爱东, 等.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颜料表面包膜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 2004, 19 (6) :1373.
[21] Peng Tianyou, Liu Huajun, Yang Huanping, et al.Synthesis ofSrAl2O4∶Eu, Dy phosphor nanometer powders by sol-gel processesand its optical properties[J].Mater.Chem.and Phys., 2004, 85:68.
[22] Yamamoto Hajime, Matsuzawa, et al.Mechanism of long phospho-rescence of SrAl2O4∶Eu2+, Dy3+and CaAl2O4∶Eu2+, Nd3+[J].J.Lumin., 1997, 72-74:287.
[23] Kamada M, Murakami J, Ohno N.Excitation spectra of a long-persistent phosphor SrAl2O4∶Eu, Dy in vacuum ultraviolet region[J].J.Lumin., 2000, 87-89:1042.
[24] Akiyama M, Xu C, Matsui H, et al.Photostimulated lumines-cence phenomenon of Sr4Al14O25&colon Eu, Dy using only visiblelights[J].Mater.Sci.Lett., 2000, 19:1163.
[25] 林元华, 张中太, 张枫, 等.铝酸盐长余辉光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机制的研究[J].材料导报, 2000, 14 (1) :3537.
[26] 张天之, 苏锵, 王淑彬.MAl2O4∶Eu2+, RE3+长余辉发光性质的研究[J].发光学报, 1999, 20 (2) :170.
[27] Kinoshita T, Yamazaki M, Kawazoe H, et al.Long lasting phos-phorescence and photo-stimulated luminescence in Tb-ion-activatedreduced calcium aluminate glasses[J].J.Appl.Phys., 1999, 86:3729.
[28] Mastsuzama T, Aokiy, Takeuchi N, et al.A new long phosphores-cent phosphor with high brightness SrAl2O4∶Eu2+, Dy3+[J].J.Elec.Trochem.Soc., 1996, 143 (8) :2670.
[29] Jia Weiyi, Yuan Huabiao, Lu Lizhu, et al.Phosphorescent dy-namics in SrAl2O4∶Eu2+, Dy3+single crystal fibers[J].J.Lu-mi., 1998, 76-77:424.
[30] 张天之, 苏铿, 王淑彬.MAl2O4.Eu2+, RE3+长余辉发光性质的研究[J].发光学报, 1999, 20 (2) :170.
[31] Mastsuzama T, Aoki Y, Takeuchi N, et al.A new long phospho-rescent phosphor with high brightness SrAl2O4∶Eu2+, Dy3+[J].J.Electrochem.Soc., 1996, 143 (8) :2670.
[32] 李晓云, 陆长天, 梁爽.铝酸锶系长余辉发光粉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1, 23 (2) :32.
[33] 林元华, 张中太, 张枫, 等.铝酸盐长余辉光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机制的研究[J].材料导报, 2000, 14 (1) :35.
[34] 王惠琴, 张磊, 马林, 等.燃烧法快速合成铝酸锶铕及其发光性能[J].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7, 36 (1) :66.
[35] 陈仲林, 万体智, 张玉奇, 等.燃烧法快速合成长余辉材料[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1998, 20 (6) :67.
[36] 袁曦明, 许永胜, 于江波, 等.溶胶-凝胶法制备长余辉发光材料SrAl2O4∶Eu2+, Dy3+的研究[J].稀土, 2002, 23 (4) :33.
[37] Kutty T R N, Jagannathan R.Luminecence of Eu2+in strontiumaluminates prepared by the hydrothermal method[J].Mater.Res.Bull., 1990, 25:1355.
[38] 任新光, 孟继武.电弧法SrAl2O4∶Eu2+长余辉发光陶瓷的制备及其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0, 20 (3) :268.
[39] Katsumata T, Nabae T, Sasajima K, et al.Grow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persistent SrAl2O4-and CaAl2O4-based phosphorcrystals by a floating zone technique[J].J.Crystal Growth, 1998, 183:361.
[40] Liu Yingling, Feng Dexiong, Yang Peihui.Preparation of phos-phors MAl2O4∶Eu2+ (M=Ca, Sr, Ba) by microwave heating tech-nique and their phosphorescence[J].Rare Metals, 2000, 19 (4) :97.
[41] Jia Weiyi, Yuan Huabiao, Lu Lizhu, et al.Crystal growth andcharacterization of Eu2+, Dy3+∶SrAl2O4and Eu2+, Nd3+∶CaAl2O4by the LHPG method[J].J.Crystal Growth, 1999, 200:179.
[42] 耿秀娟, 陈永杰, 肖林久, 等.微乳液法制备长余辉发光材料CaAl2O4∶Eu2+, Dy3+[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 2004, 18 (4) :241.
[43] Qiu Jianrong, Hirao K.Long lasting phosphorescence in Eu2+doped calcium aluminoborate glasses[J].Solid State Commun., 1998, 106 (12) :795.
[44] Qiu J R, Kawasaki M, Tanaka K, et al.Phenomenon and mecha-nism of long-lasting phosphorescence in Eu2+doped aluminosilicateglasses[J].J.Phys.Chem.Solids, 1998, 59:1521.
[45] 林元华, 张中太, 陈清明, 等.长余辉光致发光玻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0, 8 (1) :1.
[46] 张希艳, 郭瑜, 柏朝晖, 等.SrAl2O4∶Eu2+, Dy3+光致发光搪瓷涂层的制备[J].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2, 10 (3) :314.
[47] 浦鸿汀, 苏发英, 王坚, 等.光致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的研究[J].塑料工业, 1998, 26 (4) :113.
[48] Chang Chengkang, Mao Dali, Shen Jianfeng, et al.Preparation oflong persistent SrO.2Al2O3ceramics and their Luminescent proper-ties[J].Jour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3, 348:224.
[49] Qiu J, Miura K, Inouye H, et al.Femtosecond laser inducedthree-demensional bright and long-lasting phosphorescence insidecalcium aluminosilicate glasses doped with rare earth ions[J].Ap-pl.Phys.Lett., 1998, 73:1763.
[50] Su Qiang, Li Chengyu, Lu Yuehua.Preparation of the glasses andglass-ceramics with long-lasting phosphorescence and photo-stimulat-ed long-lasting phosphorescence for optical memory[P].CN1160266, 2004.
[51] Kowtari M, Koyama D, Satoh Y, et al.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luminescence from a long-lasting phosphors exposed to ion-izing radiation[J].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2002, 480:431.